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足球 > 中超

足球报分析国足重建三大关键:坚定战略、稳定支持、高效备战

2025-11-10 15:57:07
来源:微信

体育播报11月10日宣 中国足协已官宣邵佳一出任国足主帅,《足球》报撰文谈到国足重建话题,文章表示,国足重建需要在多个层面付出努力,其中坚定的战略、稳定的支持和高效的备战又是关键所在。

对于国足而言,重中之重是战略目标。这又涉及四个层面,其一是客观的定位,其二是明确的战略和目标,其三是坚定地向目标前行,其四则是邵佳一本人坚定的信念。

定位层面,目前国足在亚洲的排名是第14位,就国足亚洲杯、世界杯预选赛战绩来看,这基本符合国足的实力定位,同时国足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,三到五年内实现实力的提升难度极大。在这种实力定位的基础上,国足要想晋级2030年世界杯,难度还是非常大的,一个明显的例证是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,8支晋级世界杯的球队和2支参加附加赛的球队,恰恰是亚洲排名前十的国家。

突破实力上限晋级世界杯的可能性并非没有,但如果以此为核心目标无异于豪赌。由此,对于新一届国家队而言更重要的是体系建设,尤其是年轻化的方向是需要明确的,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系统的国家队建设,以稳定的保障体系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有针对性的技战术打法,去努力争取突破实力的上限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更重要的是坚定战略方向,不轻易进行改变,战略层面的反复不但无益于国足的建设,反而会让国足的正常发展陷入紊乱。

这种战略方向和目标的坚持,需要中国足协能够坚定信念不偏移,这是新国足建设的关键所在,更是对过往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。对于本土教练而言尤为重要,因为本土教练更容易受到影响或者干扰。对于邵佳一本人而言,他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,以及在人员使用、技战术打法等层面足够的坚持。

本土教练和外教另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,本土教练更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。一方面国足是中国足球最受关注的,包括用人、战术层面的讨论,一直都是媒体球迷所执着的,另一方面国足长期处于舆论风暴之中,也遭受了不少不公平的舆论抨击。在这种情况下,邵佳一也要敢于排除外界舆论的干扰。

对于中国足球的管理者而言,既然选择了本土主帅邵佳一,那么就需要给邵佳一足够的支持。

郭士强带领男篮时隔10年回归亚洲杯决赛,一个关键的背景在于,中国篮协给了郭士强足够的空间:人员由郭士强选择,技战术打法由郭士强确定,对于郭士强的执教几乎没有干扰。由此郭士强组建了一个年轻队员为主、老队员为辅的阵容,其选拔标准不拘泥于球员的名气,更多侧重于球员能够完成教练组的训练和比赛要求,侧重于球队的凝聚力,包括训练中的刻苦以及比赛中的敢打敢拼。

就在亚洲杯之前,舆论对于郭士强年轻化的批评还比比皆是,但中国男篮没有干涉,郭士强没有受到影响,但凡其中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,也就没有亚洲杯上中国男篮惊艳的表现了。

给本土教练和外籍教练同等的待遇,除了相对丰厚的薪资、更完善的保障之外,更重要的是给邵佳一足够的权威,在教练组选择层面的绝对信任,在球队管理层面的绝对信任,自然更包括在国足球员选拔、备战计划,以及技战术层面绝对的权威和自由度,以此不仅仅让国足将士拧成一股绳,更重要的是让整个国足的团队,每一个人都拧成一股绳。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主管部门不对国足进行监管,但这种监管是建立在事前充分的沟通层面上,即在国家队组建之初,就明确国足的战略和目标,就人员选拔和技战术打法进行充分的沟通,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正常的监管。

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,即便主管部门是出于服务球队的角度介入一些管理工作,但本土教练和外籍教练相比,也更容易受到干扰,所以在充分的放权以及监管和服务之间,实际上介入越少越好。

在此前36强赛和18强赛期间,中国足协和国家体育总局做得比较好的一点便是,他们更多为球队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和鼓励,在人员和技战术层面,实际上一直在按照伊万自身的想法进行比赛。18强赛国足最终没有完成进入小组前四的任务,但客观来讲国足的表现和其实力基本匹配,3场比赛的胜利带来的9个积分,是符合国足定位的。

如今邵佳一执教国足,本土教练最大的优势便是团队的凝聚力,因此在国足精神面貌层面,其实主管部门不必有过多介入,保障措施更多要在外围展开,比如主管部门始终保持和俱乐部的联系,以便国足和俱乐部之间形成双向沟通的渠道,确保国脚们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;也比如主管部门和足协的主要领导,介入时以激励和鼓舞为主。

有关国足的备战,目前的关键还在于两点,其一是集训的系统化,其二则是高质量的备战。其中高质量的备战不仅仅是寻找高质量的热身对手,更重要的是中国足协要以保障18强赛的标准保障国足的热身比赛,国足要以打18强赛的态度去出战热身比赛,如果热身比赛随便打打,那么正式比赛绝对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。

首先是集训的系统化。一般而言,主教练都希望有更加充分的备战时间,包括此前18强赛期间伊万科维奇就希望国足可以多一些集训时间,为此联赛也不得不为国足让路,由此带来的抨击声音还在其次,更重要的是国脚比赛状态无法正常延续。

最简单的例子,18强赛首战开赛前国足提前两周集训,结果两周后国脚状态全无,0比7惨败于日本;此前的36强赛,客场对阵新加坡时提前近两周集训,结果2比2战平新加坡,主场对阵泰国时提前近两周集训,结果1比1战平泰国。反过来,18强赛到了2024年10月份国际比赛日,国足仅仅提前一周集训,结果国足2比1击败了印尼,11月份国足同样是提前一周左右集训,国足客场1比0击败了巴林。

影响胜负的因素很多,但在联赛赛制的世预赛上,让国脚们保持正常的竞技状态更符合足球的运动规律,否则正常的比赛节奏被打断,反而在短期内很难恢复比赛状态,这恰恰也是国际足坛各个国家队通行的做法。赛会制的比赛则是另一回事,届时相对长期的集训可以逐渐调整队员的状态。

那么,如何保证国足的技战术演练呢?很简单,其一,在每年的1月份安排10天左右的国足集训,这次集训以技战术演练为主,辅以内部对抗赛;其二,不管是18强赛还是36强赛,开赛都是下半年,由此中足联需要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设置一个为期3周左右的间歇期,这个间歇期可以让俱乐部球队充分恢复,以便应对9月份开始的4线作战(联赛、足协杯和亚冠赛事,包括国脚的国字号赛事),其间国足可以进行10天左右的集训进行技战术层面的演练。

换而言之,亚洲杯除外,国足的集训节奏应该是:1月和7月底进行两期技战术集训,3、6、9、10和11月五个国际比赛日,不管是热身赛还是正式比赛,联赛和国家队比赛的间隔6天即可。

国足的备战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,那便是国足热身赛往往是程序化的,国足队员在热身赛中的表现也不兴奋,如此备战,到了正式比赛不可能有好的精神面貌和技战术风貌。

所以从此次国足重建开始,中国足协应该把国足的备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,即按照正式世预赛的标准来准备国足的热身赛。首先,国足的热身比赛不能局限在国内,要外出比赛和国内比赛相结合,世预赛也是主客场相结合的;其次,在敲定国内热身比赛地之后,各方面保障包括重视程度、球迷组织,都要完全按照国足世预赛的标准;最后,在上述基础上,不管是球队的管理,日常的训练,比赛前的准备,更包括比赛中的态度和努力,都完全按照世预赛的标准去投入。

换句话说,训练要实战化,热身赛更要实战化,让国足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去面对每一次训练和热身赛,到了正式比赛时,便也不用临阵磨枪了。

最新资讯
最新录像
最新集锦
热词推荐